生活中心/綜合報導
現代人為了健康,在飲食方面愈來愈養身,甚至有許多人看到「甚麼食物會致癌」的消息,就避而不碰,認為吃下肚就會得癌症,營養師Ricky指出:「這想法上是錯誤的。」不能只將食物二分法:會得癌或不會罹癌,因為致癌不是這麼簡單,並不是單一因素所造成,關鍵因素是這!
▲不能只將食物二分法:會得癌或不會罹癌,因為致癌不是這麼簡單,並不是單一因素所造成。(圖/翻攝自YouTube)
營養師Ricky表示,世界衛生組織將致癌物分成4級5類,其中2級又分成2a、2b類,它是依照流行病學的數量,以及證據來區分等級,且同一級的致癌物也有風險的高與低,並不是同一級的致癌物的致癌風險一樣高。
▲世界衛生組織將致癌物分成4級5類,其中2級又分成2a、2b類。(圖/翻攝自YouTube)
其中第一級流行病學研究,常見確實會有致癌性的,例如黃麴毒素、檳榔、菸酒、加工製品、鹹魚,很多人會驚訝「菸酒」竟然跟加工製品同等級,但「頻率與劑量」才是致癌關鍵!加工製品一個禮拜吃1、2次不會有問題,但菸酒、檳榔每天都碰就很危險。
▲很多人會驚訝「菸酒」竟然跟加工製品同等級,但同一級的致癌物有風險的高與低,並不是同一級的致癌物的致癌風險一樣高。(圖/翻攝自YouTube)
第二級:在動物實驗中有明確的顯示會有致癌性,但在人體的實驗當中,為「可能」有致癌性。其中第二級分為2A是高風險、2B是低風險。2A最常聽到的有丙烯醯胺,常出現在油炸澱粉類,所以炸薯條、炸馬鈴薯,建議大家少吃。低風險類的2B包含泡菜及咖啡,不過Ricky表示泡菜一周1-2次,及咖啡每天不要喝超過3大杯冰美式,沒什麼太大問題。
▼▲第二級分為2A是高風險、2B是低風險。(圖/翻攝自YouTube)
第三級為人體實驗中不確定有致癌性,但在動物實驗當中,「有可能」有致癌性,這類物質則多達500種以上,常見有食用色素、含咖啡因的食物、茶及巧克力。然而除了以上三級以外的物質,其餘食物幾乎都可以分類在第四級。Ricky提醒:「萬物皆有毒,一切看劑量」,飲食沒有零風險也沒有絕對安全,致癌不是單一因素,是從多重因素,包含飲食、基因及身體修復能力所造成,最好的方式就是「均衡飲食且攝取多樣」,降低我們罹癌的風險。
▲除了以上三級以外的物質,其他食物幾乎都可以放在第四級。(圖/翻攝自YouTube)
▲飲食沒有零風險也沒有絕對安全,致癌不是單一因素,是多重因素。(圖/翻攝自YouTube)
▼【致癌物怎麼到底分|不要永遠只用二分法|營養師這樣說】(影片來自YouTube-營養師Ricky's Time,若遭移除請見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