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館秘境/最後1天!1年1次「寶藏巖光節」整個山城亮了

| 女孩要幹嘛
2020/11/08 11:00
  • A-
  • A
  • A+

圖.文/許晶晶

把日子重回到 60 年代,當時還有火車行駛到公館,車站就在寶藏巖山下的汀州路上。隨著萬新鐵路的功成身退,寶藏巖發展出獨一無二的「藝居共生」模式,吸引遊客、藝術家駐足,加上原本的居民、到觀音亭拜拜的香客和在山城裡,台北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(Taipei Media School)的師生們,形成相依、相信、共榮的社會。但你不知道的是,一年一度期間限定的「寶藏巖光節」也悄然點亮了整座山城!

一片斷面訴說寶藏巖歷史故事。(圖/凌婉真、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提供)

▼▲一片斷面訴說寶藏巖歷史故事。(圖/凌婉真、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提供)

一片斷面訴說寶藏巖歷史故事。(圖/凌婉真、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提供)

比60年代更早,寶藏巖附近是軍營,軍眷需安身立命,於是軍人們就在寶藏巖蓋房子,形成軍眷聚落,這一住距今至少1甲子的人生歲月。隨著台北都市化發展,寶藏巖被劃為公園預定地,居民捨不得這塊有著濃厚記憶和情感的「根」,加上寶藏巖特殊山城地形擁有豐富生態資源,於是由政府出面協調、討論、整理,創造「藝居共生」模式,藝術家和民眾生活在一起,目前住戶18戶、藝術家18組,完全無圍牆對所有民眾開放,好比大型藝術城、博物館,遊客到訪,遇到的人可能是居民、學生、老師、藝術家,都可以停下來聊天,都很樂意分享交換見聞,故事就在你身邊流動,還有大家對這個地方的想像,「寶藏巖光節」用聲音和光影表達這裡的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融入現場會把人的思緒拉回到過去的年代,再想像著未來。

寶藏巖的特殊山城地形擁有豐富生態資源,也創造「藝居共生」模式(圖/許晶晶攝影)寶藏巖的特殊山城地形擁有豐富生態資源,也創造「藝居共生」模式(圖/許晶晶攝影)

▲寶藏巖的特殊山城地形擁有豐富生態資源,也創造「藝居共生」模式(圖/許晶晶攝影)

寶藏巖過去是軍眷聚落,路邊的碉堡紀錄當年歷史(圖/許晶晶攝影)

▼▲寶藏巖過去是軍眷聚落,路邊的碉堡紀錄當年歷史(圖/許晶晶攝影)

寶藏巖過去是軍眷聚落,路邊的碉堡紀錄當年歷史(圖/許晶晶攝影)

▼老榕樹陪著寶藏巖走過至少1甲子,氣根已經和當年的炮台建築合為一體(圖/許晶晶攝影)

老榕樹陪著寶藏巖走過至少1甲子,氣根已經和當年的炮台建築合為一體(圖/許晶晶攝影)

老榕樹陪著寶藏巖走過至少1甲子,氣根已經和當年的炮台建築合為一體(圖/許晶晶攝影)

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頂著爵士帽、踩著球鞋愉悅地分享,「整個講起來,光節想要留住的是在地人的聲音、你看到的東西、你講的話,希望用光的設計把聲音、把歷史的記憶留下來,所以在地人他不是旁觀者,他就是主角,他就是參與者!」

藝術家成若涵創作的《城南記事,台北既視》以鐵雕呈現台北城南的都市發展,宛如時光迴廊(圖/許晶晶、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提供)

▼▲藝術家成若涵創作的《城南記事,台北既視》以鐵雕呈現台北城南的都市發展,宛如時光迴廊(圖/許晶晶、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提供)

藝術家成若涵創作的《城南記事,台北既視》以鐵雕呈現台北城南的都市發展,宛如時光迴廊(圖/許晶晶、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提供)

白天夜晚的光影變化訴說著過去、現在,再想像著未來,好比傍水而矗立在一大片青青草地上的「歷史斷面」,過去的斷垣殘壁變成藝術家的創作場域,穿插著居民落地生根的住所,和象徵著未來的莘莘學子們的教育基地,還有看盡人來人往、跟著居民們一起長歲月的老樹們。

寶藏巖光節想要留住在地人的聲音、你看到的東西、你講的話,希望用光的設計把聲音、把歷史的記憶留下來,所以在地人不是旁觀者,他就是主角,他就是參與者!(圖/何理互動設計提供)寶藏巖光節想要留住在地人的聲音、你看到的東西、你講的話,希望用光的設計把聲音、把歷史的記憶留下來,所以在地人不是旁觀者,他就是主角,他就是參與者!(圖/何理互動設計提供)

▼▲寶藏巖光節想要留住在地人的聲音、你看到的東西、你講的話,希望用光的設計把聲音、把歷史的記憶留下來,所以在地人不是旁觀者,他就是主角,他就是參與者!(圖/何理互動設計提供)

寶藏巖光節想要留住在地人的聲音、你看到的東西、你講的話,希望用光的設計把聲音、把歷史的記憶留下來,所以在地人不是旁觀者,他就是主角,他就是參與者!(圖/何理互動設計提供)

寶藏巖光節想要留住在地人的聲音、你看到的東西、你講的話,希望用光的設計把聲音、把歷史的記憶留下來,所以在地人不是旁觀者,他就是主角,他就是參與者!(圖/何理互動設計提供)

寶藏巖光節想要留住在地人的聲音、你看到的東西、你講的話,希望用光的設計把聲音、把歷史的記憶留下來,所以在地人不是旁觀者,他就是主角,他就是參與者!(圖/何理互動設計提供)

你能想像聲音轉換成光譜,會是什麼樣的呈現?藝術家吳修銘的《說一道彩虹》,先是收集寶藏巖居民們的口述歷史,再以程式分析出色彩和頻率構成彩虹影像,還能跟民眾互動玩聲音,每個聲音的層層堆疊讓影像色彩愈加豐富。快去試試你的聲音和口吻究竟會創造出什麼樣的彩虹!

藝術家吳修銘的《說一道彩虹》歡迎民眾到現場試玩自己的聲音光譜(圖/許晶晶攝影)

▲藝術家吳修銘的《說一道彩虹》歡迎民眾到現場試玩自己的聲音光譜(圖/許晶晶攝影)

萬福國小全體師生創作的《點亮萬盛庄》,請孩子們探訪自己的原生家庭,蒐集共有的土地記憶,再收進一個個「故事燈」裡。(圖/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提供)

寶藏巖附近萬福國小全體師生創作的《點亮萬盛庄》,請孩子們探訪自己的原生家庭,蒐集共有的土地記憶,再收進一個個「故事燈」裡。也正因為從小生活和萬盛溪息息相關,透過光影的流動象徵水的源源不絕,師生們更共創一艘「萬福號」,待展覽結束後要下水航向未來。

萬福國小全體師生創作的《點亮萬盛庄》,請孩子們探訪自己的原生家庭,蒐集共有的土地記憶,再收進一個個「故事燈」裡。(圖/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提供)

▼▲萬福國小全體師生創作的《點亮萬盛庄》,請孩子們探訪自己的原生家庭,蒐集共有的土地記憶,再收進一個個「故事燈」裡。(圖/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提供)

萬福國小全體師生創作的《點亮萬盛庄》,請孩子們探訪自己的原生家庭,蒐集共有的土地記憶,再收進一個個「故事燈」裡。(圖/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提供)萬福國小全體師生創作的《點亮萬盛庄》,請孩子們探訪自己的原生家庭,蒐集共有的土地記憶,再收進一個個「故事燈」裡。(圖/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提供)

最有意思的作品當屬藝術家高德亮的《時而有影》,看起來是一面鏡子,實則蘊含多層寓意。寶藏巖曾經因為獨有的聚落形式而面臨被拆遷的命運,高德亮透過置入一道單面反光鏡,如同「違建」一般搭建在建築物本體上,並藉由光與鏡面的交互作用模糊建築物的內外空間,光暗時,部分建築物就好像隱形一般消失;光一亮卻又能看見鏡內建築被拆除的樣貌。燈亮燈暗呈現完全不同的韻味,又好比人總是要不斷省思,跟鏡中的自己對話,坤爸蔡炳坤副市長說,「用光去呈現過去,用鏡子來看現在,當你對著鏡子的時候,其實你在看自己,在看自己也在看過去,所以人跟景之間就結合在一起,跟自己對話,從自己的過去出發去省思,跟自己對話也跟過去對話、跟時間對話。」其實也在找尋過去的記憶,像是尋根,要從那個根基去發展出現在的自己。

藝術家高德亮的《時而有影》,看起來是一面鏡子,實則蘊含多層寓意。(圖/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提供)

▼▲藝術家高德亮的《時而有影》,看起來是一面鏡子,實則蘊含多層寓意。(圖/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提供)

藝術家高德亮的《時而有影》,看起來是一面鏡子,實則蘊含多層寓意。(圖/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提供)藝術家高德亮的《時而有影》,看起來是一面鏡子,實則蘊含多層寓意。(圖/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提供)藝術家高德亮的《時而有影》,看起來是一面鏡子,實則蘊含多層寓意。(圖/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提供)

★交通資訊

寶藏巖國際藝術村

搭乘台北捷運「松山新店線」「公館站」下車→1號出口→羅斯福路往福和橋方向→右轉接汀洲路三段,沿著指標就可以抵達嘍!

連絡電話:(02)-2364-5313

官方網站:http://www.artistvillage.org/

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之前擔任建中校長時,喜歡沿著河濱騎車享受悠閒同時沉澱思考(圖/凌婉真提供)

▲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之前擔任建中校長時,喜歡沿著河濱騎車享受悠閒同時沉澱思考(圖/凌婉真提供)

寶藏巖歷史斷面前一大片綠油油的草地,很適合放鬆談天(圖/凌婉真提供)

▲寶藏巖歷史斷面前一大片綠油油的草地,很適合放鬆談天(圖/凌婉真提供)

/ 精彩影音 /